fjrigjwwe9r0info:content
	 
	 
	 
	一、定义 
	构图,从广义上讲,是指形象或符号对空间占有的状况。 因此理应包括一切立体和平面的
	 
	造型,但立体的造型由于视角的可变,使其空间占有状况如果用固定的方法阐述,就显得不
	 
	够全面,所以通常在解释构图各个方面的问题时,总以平面为主。 
	狭义上讲:构图是艺术家为了表现一定的思想、意境、情感、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,运用审
	 
	美的原则安排和处理形象、符号的位置关系,使其组成有说服力的艺术整体。 
	中国画论里称之为经营位置章法布局等等,都是指构图。其中布局这个提法比较妥当。因为
	 
	构图略含平面的意思,而布局的局则是泛指一定范围内的一个整体,布就是对这个整体的安
	 
	排、布置。因此,构图必须要从整个局面出发,最终也是企求达到整个局面符合表达意图的
	 
	协调统一。
	 
	 
	二、构图法则 
	如果要进行高度的概括,就是变化统一。即在统一中求变化,在变化中求统一。其他规律,
	 
	大抵都是从属于这个规律。 
	为了取得变化统一的良好效果,以下分三方面阐述法则。 
	1、对比(此部分与平面构成相关内容相似,故简述之) 在这里是指一种造型因素就其某一特
	 
	征在其程度上的比较。如:明暗色调这一造型因素,它的特点是深和浅。线条有长短的对比
	 
	;形体有方圆对比等等。 
	A.点、线、面的对比 
	点的对比:点连续延伸的轨迹成为线,密集成片而成为面。由于疏密变化而转化为明暗色调
	 
	。点彩化画派的作品就是例子。
	 
	 
	这幅《大碗岛上的星期日下午》称得上是修拉的色彩科学实验中的经典作品。点彩绘画是一
	 
	种很有意思的画法,道理并不深奥,就和小朋友经常玩的拼图游戏有一点像.一块块的颜色被
	 
	分解了之后就像一小块一小块的拼块.赤橙黄绿青蓝紫等各种小色点被仔细地排放在一起.慢
	 
	慢的整张画的颜色就丰富了起来,轮廓、形状……要拼的图象也一点一点清晰明朗了。 看修
	 
	拉的画感觉很朦胧,好象人、静物、景物都置身于一个虚幻的世界中。远看整体感强,走进
	 
	看,又发现了更多色彩。丰丰富富,整个画面生动,有变化。
	 
	 
	线的对比:即可以作为物象的边缘,又可独立的表达一定的形象。 例如线的直与曲;长与
	 
	短
	 
	 
	 
	 
	面的对比:在立体艺术中指的是形体,在平面艺术中指两度空间的占有。 
	关于方与圆的对比,在多数以圆作为环境的形象中,方形易突出。反之则圆形突出。
	点线面综合对比
	 
	 
	 
	 
	 
	 
	B非对称式均衡 
	是一种感觉上的均衡:任何人都不可能准确判断画面上的物象实际重量。因为纯数心理意义
	 
	上的重量,按照他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及与人的关系密切程度而定。大体次序:以人为重
	 
	,其次为动物、人造器物、植物、自然物质。如图3从物理意义上,无论如何是不均衡的,
	 
	因为左侧的树木无疑比比右侧的人物重的多,但因为人物的重要性,所以感觉是均衡的。又
	 
	如图4中的山石实际分量比马匹重,但马匹和人们关系密切,所以也是均衡的。 
	图四 另外,这张图还体现出了构图的远近关系—近处相比远出略现重一些,这也是,前面
	 
	天平原理的一个延伸~~ 
	图五的简化
	2、关于色块的大小深浅聚散的均衡分布。 
	A画面上的形的分布已取得均衡,但经过施加深浅色调,产生如B的情况。深色色块导致右侧
	 
	偏重,调整的办法:将物象在构图中略向左移如图c。略略升高右侧物象明度,(使之变浅
	 
	)或略略降低左侧的明度如图D。如色调是不可变因素,而形是可变因素时,可变为E,也能
	 
	取得趋于均衡的效果。 
	以上实例,不妨归纳为:色调的不均衡,可从调整形体大小进行补偿;形体的不均衡,也可
	 
	从调整色调的深浅进行补偿。两者在不可变动的情况下还可以通过画幅边沿关系的改变,进
	 
	行调整,这是最常用的办法。 
	3、关于形体和色调的均衡在心理上的衡量:
	在暗色背景前,明度与面积成反比,反之亦然。如图5。色块面积小而与背景明度反差大,
	 
	色块面积大与背景反差小,两着可以取得均衡。 
	 
	4、运动与倾向 
	运动是有方向性的,人们观察运动着的物体,视点往往追随着他的运动方向而略为超前。因
	 
	而在构图中也往往需要在运动前方留有更多的余地。如图6.这种抽象成独立的形式,就形成
	 
	所副图中的箭头构图。 
	节奏 
	为了讲清这个问题我们借用音乐来理解。 
	节奏--是音乐里音响运动的轻重缓急的序列。我们从两个极端去理解。比如在在一个繁忙的
	 
	市场,虽然有众多强弱不同、长短有别的声音,因为没有序列、只能是一片混乱;即使有乐
	 
	器发出的声音,也是含在嘈杂中。 
	在造型艺术中各种形象符号的任意堆积,并不能成为意想中的构图,只能是杂乱无章,使视
	 
	觉无从适从。如现在遍布街道上的广告。如图一眼看去,找不到主题,每一个广告都在强结
	 
	果都不突出~~ 
	与上相对的一种简洁中的节奏 
	如图该风景上下呼应,有紧有松,从各方面都能体现一种节奏美感。 
	 
	 
	另一种是节奏过分简单化。钟表声,火车行驶的震动声、如造型艺术中的形象符号,同样大
	 
	小,相等距离的反复,这类效果,为一般构图所不取。
	现以图形列举节奏变化如下: 
	深浅的节奏变化。 
	弧形线段大小的节奏变化。 
	线段长短排列的节奏变化。 
	空间分割,既是形的大小节奏变化也是疏密的节奏变化。 
	一般画面的高潮,在于视觉中心,是节奏变化最强的部位,视觉中心并不一定是画面中央,
	 
	而是指视觉上最有情趣的部位、也可称为趣味中心。画面中的其他部分应为这一中心服务。
	 
	既引导观众的视线,逐渐趋向这一中心。节奏前后延续的变化,基本上设根据这种要求设计
	 
	为渐次递增、递减、反复、对照、重复等,历经这种变化而达到高潮,然后重新经历一定的
	 
	变化,趋于平静。 
	以上只是对节奏做粗略的解释。具体内容,包括他的基本模式,永远是在作者创作探索之中
	 
	。 
	 
	 
	 
	 
	三.构图的基本结构形式
	构图的基本结构形式要求极端的简约,通常概括为基本的几何形。当然这种基本几何形用在
	 
	构图上只是取其近似,具体的个别差异变化是多样的。
	1.几何形构架。
	A三角形
	(一般指正置的三角形)有有崇高、坚实、稳定的感觉,建筑上的运用如埃及的金字塔;长
	 
	三角形使人联想到矢壮,有向上、飞驰、崇高的感觉,哥特式教堂建筑的尖塔就是利用这种
	 
	感觉。如图:《蒙娜丽莎》采用的是立三角形构图,端庄典雅通过一个普通市民女性的形象
	 
	表达了人对于自身的肯定,及对美好事物的向往。这幅作品的成功,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它优
	 
	秀的构图方式。再如建筑摄影运用此构图达到了崇高、坚实、稳定和向上的视觉效果。
	 
	建筑
	 
	B圆形
	能让人联想到车轮,有旋转滚动的感觉;作为球体,有饱满充实的感觉;触觉柔和,具有内
	 
	向,亲切感。如图为马蒂斯的《舞蹈》从韵律线上看是圆形的构图,有明显的旋转运动的感
	 
	觉。在这幅狂野奔放的画面上,舞蹈者似乎被某种粗犷而原始的强大节奏所控制,他们手拉
	 
	着手围成一个圆圈,扭动着身躯,四肢疯狂的舞动着。 大的圆圈也可以留一个缺口,称为
	 
	破月圆构图。有完美、柔和、旋转向心的感觉。
	 
	CS形 
	使人联想到蛇形运动,宛然盘旋。或者是来自人体柔和的扭曲,有一种优美流畅的感觉。中
	 
	国画山水,经常使用这种类型的构图,即之字形构图,以构成景物纵深盘旋的情趣。如图风
	 
	景构图迂回上升,将观众视线顺S形引向上方。
	 
	 
	人物形体所呈现的S
	 
	 
	D.V形 
	如同旋转的陀螺,有微微晃动不定的感觉,是一种活泼有动感的形式。如图 有一种向上向
	 
	外扩张、爆炸的形式,或是强烈的不稳定的感觉。但从相反方向理解,有时又有集中的意味
	 
	。